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市委会信息 参政议政 经济建设 工作研究 学习园地 会员风采 组织发展 青海民建概况

首页---->工作研究---->民建中央2022年重点理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




民建中央2022年重点理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
简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民主党派内涵的理论构建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全新概括,其中具有两大主体,一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二是作为参政党的八大民主党派。对民主党派内涵的理论构建,可以更好明确其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17世纪以来,欧洲开展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近代政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也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政党作为社会政治组织,通常具有完整的组织形式、明确的价值观、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并通过对政治权力的获取来实现其核心目标。所以现在谈及中国民主党派、参政党这些概念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与英国的工党、美国的共和党没有任何区别,无非是中国的在野党、反对党,或者联合执政党。但中国民主党派具备自己的独立内涵,有着本质不同。

一.党际间高度趋同的历史目标和政治共识

我国民主党派基本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人员构成背景差异较大,但本质目标都是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独裁统治,呼唤民主和平建国。这与中共有着高度趋同的历史目标。1948年4月,中共发布的 “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所以从民主党派建党的初衷看,与中共就不是对抗性、分权式、竞争性的政党关系。

二.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党”

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点,就是中共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这也决定了民主党派始终是中共的“同心党”,始终接受中共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也对民主党派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既要在政治上,也要在服务共同奋斗目标上,根据时代特点不断发挥特色优势。

正如2021年6月发布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所言:“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三.联系但不代表的政治立场

八大民主党派成立之初的成员背景、阶级构成不尽相同。如今的民主党派依然各有特色,比如民建多是经济界人士,民进多是教育文化界人士,九三学社多是科技界人士等。传统“政党”观念中,党是代表特定阶层的利益,实现本党派成员的政治诉求。然而我国民主党派,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有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不存在一党之私,必然不代表某个特定阶层或圈层的利益。这一点,是新型政党制度下民主党派的鲜明特点。

以民建为例,其政治纲领并非代表经济界人士、包括非公所有制企业主的利益,不论是经济利益或者政治利益。但是其成员的构成、历史的传统以及发展的特色,都决定了其有联系经济界的优势。发挥这种政治联系的优势,是为了更好推动协商政治的发展,在重大政策的制定时,可以听取经济界会员的合理诉求,寻求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同时,通过密切联系经济界,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形成合力。

四.参政议政功能下制度化、自觉性的“事权”

参与政治、政权、政府,是一个政党的基本属性。脱离了政治的党派,与普通的俱乐部无异,所以民主党派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参政议政,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

实践的微观层面,民主党派的组织化力量往往不能在政府、人大等机构展示,参与政权机关的民主党派成员是以个人身份参与,只是与本党派联系的紧密度存在一定差异。更多的组织性色彩,体现在自发性的事权上。事权的发挥通常围绕着国家热点问题、区域热点问题 、政府政策目标等,自发性提供调研、意见或者作用。比如民建,近年来开展智力扶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公益、扶贫基金会等方面的活动,都是自发性事权的体现。同样民主党派的成员个体,也可以在自身从业领域或者关注的领域,积极发挥自发性事权的作用。这种事权与社会治理的结合,是非强制的、非约束性的、建设性的一种介入。虽然公民个体同样可以履行类似的事权,但是由于中共与民主党派有制度化的沟通渠道,民主党派成员有着常化的便利性,以及相应的机制保障。

五.民主党派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动力

民主党派既不谋求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又不代表所联系群体的利益,那么如何理解民主党派发展的内在动力呢?从我国的政党制度来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握了政权和政治方向,通过三个代表思想的树立,从“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最广大人民”三个维度做了与时俱进的革新,社会性、全面性、全方位特点进一步明确。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下,团结了最广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执政党施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不断巩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主党派发展的最根本政治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多种所有制的协同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社会诉求日益多元化,对公共决策的不同理念同时存在,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增加社会弹性和包容性,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需要不断推进,这是民主党派发展的最根本社会基础。

对于所联系的特定人群,民主党派唯有切实履行参政议政功能,既要将合理的、善意的意见、建议、批评进行传递,又要在党派内部不断做好既定的重大政治方向、国策的宣导,才能充分发挥政治协商的民主运行机制。只有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发挥作用,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六.趋同而不相同,保持特色是民主党派的核心要义

实践中,民主党派和中共之间、民主党派之间在指导思想、发展对象、政策意见和理论建设等方面不断趋同。客观上来看,在一元化领导、同一奋斗目标的大背景下,趋同是一种必然性。这种趋同化也会有积极的效果、更好的合力。然而站在第五部分提及的社会基础上看,如果不能坚持党派特色,则民主党派很难在新型政党制度下、社会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这种特色体现在:要始终坚持联系特定的目标群体,坚持本党派联系的历史和现实优势,并且不断巩固、发展这一优势;要始终坚持传递所联系群体的声音,如果不能发声,或者不断变声,则会模糊乃至扭曲一部分社会诉求,不能为民主施政提供立场客观的决策依据;要始终坚持对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的整合与包容,民主党派不是扎根街道、乡村、社区的组织,这是必须要和中共区分开来的组织特点。

七.民主党派独立内涵下的党建方向

以上总结了我国民主党派的独立内涵,与一般政党概念所不一致的基本维度。民主党派的建设方向应该立足于近代历史、中国特色、独立内涵,在新型政党制度下,充分探索并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理论建设。比如民主党派内部的共识建设;民主党派成员构成与成员发展的实践研究;自觉性事权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更接地气的作风建设问题;切实发挥民主监督的创新手段;新阶层人群快速扩张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针对性做好吸纳和整合工作;民主党派组织作用如何在参政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实际情况与理论功能之间的差距研究,以及如何更好的将理论和实践反复互相促进等等。

总之,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民主党派内涵的理论构建,是为了厘清特殊性,从特殊性中总结一般规律,提炼与实践相融合的话语体系,并且以此为基础,贡献世界政党建设中的中国方案。

(本文获2022年民建中央重点理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

(撰写:杨铭)

2023-08-31


 
通讯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民建青海省委 邮编:810008 传真:6306846 电子邮箱:qhmj_xcb@126.com
Copyright 2007-2010 民建青海省委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 05000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