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市委会信息 参政议政 经济建设 工作研究 学习园地 会员风采 组织发展 青海民建概况

首页---->参政议政---->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青海百亿元枸杞产业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青海百亿元枸杞产业

近年来,海西州依托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枸杞种植规模由2007年的2.37万亩猛增到2015年的42.2万亩。目前已进入采果期枸杞30.3万亩,盛果期枸杞28.4万亩。尤其是都兰诺木洪农场种植面积8.3万亩,成为国内目前集中连片栽植的最大区域。枸杞生产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由2008年的4家发展到2015年的70家。培育枸杞专业合作社54个,辐射带动农牧户10万户。枸杞种植一项年解决劳动力5.4万人,收入4亿元。随着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带动加工包装、物流、服务、劳务流转等二、三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总产值可达50亿元。枸杞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目前,我省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定位有待提升。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到目前,只是海西州地区性的产业,协调、管理、引导力度不够,应尽快提升到省级层面进行运作。强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和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合力。

二是投资支持还需加强。受对口部门、属地及条块化管理的制约,柴达木枸杞发展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三是总体策划相对落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趋同性。缺乏统一协调、标准化管理经营模式,未形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

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仅停留在初级生产上,产品多为干果,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档次低且种类单一,制约了柴达木枸杞的纵深发展。

五是市场营销建设滞后。尚未形成自己稳定的销售市场,中间环节较多,终端客户少,无定价权、话语权,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

六是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全州各地注册有多种商标,品牌多而杂乱、认知度低,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柴达木枸杞品牌效应,优质不优价。

七是防治监管压力增大。大规模连片种植,病虫害与无公害矛盾必将突出,很难保证无公害化生产,生产的枸杞达不到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同时,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乡镇一级有牌子无人员,监管困难。

为此,我们建议:

1、提升产业定位,统筹产业发展。将柴达木枸杞产业上升为省级产业战略层级来主抓和扶持。由省政府牵头,成立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成员的枸杞产业管理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加强对枸杞产业的管理、指导和服务。

2、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投资渠道。每年安排固定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扩大扶持资金覆盖渠道。促进信贷、社会资本进入枸杞产业,形成投资主体和投入方式多元化。对科技创新、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予以扶持。

3、加快标准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制定和执行有机枸杞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步伐,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预报、监管、检测体系,推进市场监管常态化,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4、规范市场运作,带动产业升级。与我省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精准扶贫规划密切结合起来,强化引导,稳控种植规模,推进有机枸杞种植。加大品牌和资源的整合,规避地域性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支持科研部门、企业开展攻关,推进枸杞产品向保健、医药、美容领域拓展延伸,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

5、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宣传推介。主打精品牌,统一使用“柴达木枸杞”或“诺木洪枸杞”商标。聚焦青海枸杞品质好、无污染特点,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与大美青海旅游战略结合起来,上升到省级战略宣传推介,征集响亮的宣传口号,如“宁夏红,中国红,诺木洪,世界红”等,加强宣传和公关力度,使柴达木枸杞成为高原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养生的代名词,以此打开市场,做大做强。

6、搭建产销平台,打造智慧农业。在诺木洪、德令哈、格尔木市主产区建设集仓储、加工、信息、通讯、经营管理、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枸杞交易市场,提升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集聚功能。建立多元的营销网络,拓宽营销渠道,为柴达木枸杞开发出更大的营销空间。

7、多元开发利用,推动循环发展。开发观光、采摘旅游、休闲农业,加大鲜果、叶、花、籽、皮、枝条、黑枸杞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力度,构建枸杞循环产业链网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区域化布局、多元化发展、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枸杞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撰写:民建青海省委)

2016-05-27


 
通讯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民建青海省委 邮编:810008 传真:6306846 电子邮箱:qhmj_xcb@126.com
Copyright 2007-2010 民建青海省委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 05000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