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对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基础上进行利用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对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近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以视频方式召开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认定审查会,我省31个自然教育基地(21个自然保护地类、4个社会类、6个学校类),本底资源丰富、具备较为完善的体验设施和师资团队,符合我省自然教育基地认定标准相关要求,被认定为第一批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生态文化培育力度,推进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青海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海省自然教育大纲》。制订了《青海国家公园省自然教育基地认定标准》《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规范》等,自然教育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提升,但我省自然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仍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缺乏专业人才,公众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把自然教育纳入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科学划分自然教育区域,健全完善自然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在重要节点统一组织开展全省性自然教育科普活动,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具有鲜明高原文化特色的自然教育创新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公益属性,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自然教育事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对自然教育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扶持,有力支持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完善自然教育智慧化建设。在保护前提下,推动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公众参与度高的自然教育基地,加快自然教育区域硬件建设,重点对资源环境保护设施、科普教育设施、解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智慧化建设,组织开展自然教育“云展厅”、 VR自然体验活动、3D浮空投影等活动,鼓励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建设自然教育场所,如地方生物多样性科普馆、标本馆、展览馆、科普长廊等,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地基础建设水平。
三是深入挖掘高原特色,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FAW) 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依托我省国家公园建设、森林植被、古树名木、野生动物、湿地、地质遗迹等丰富资源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果,科学研发自然教育课程。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全民自然教育公益推广行动,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进寺院、进乡村等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发挥自然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社会功能作用,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共同推进我省自然教育产业创新发展,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自然教育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自然教育人才。大力开展自然教育行业人才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对自然教育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从教育心理学、自然地理学、动植物科学等方面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工作能力。积极与机构、政府、其他基地等合作,组建由不同专业领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进行针对性培训。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全省性观摩学习活动,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交流方式,学习先进的科普宣教理念,不断提升自然教育内容质量和工作水平。
五是借力各类平台,推动自然教育多方位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和已搭建的网页端或微信端的宣传平台,向社会宣传自然教育及我省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参加全国性自然教育会议、论坛,扩大影响力,与各类媒体平台合作展现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自然教育成果,奋力推动全社会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共识,引导公众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