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目前,全省有98.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每年以25000名的速率在增长,这对于总人口只有500余万的青海来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形成了异常艰巨的任务。2006年,我们经过对西宁所属三个县、海东所属四个县及省、市、县级的九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深入调查了解到,一方面,不同性质、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着青海广大农村牧区,极大增加了农牧民科技教育、职业(就业)教育的机遇,并且历年来在我省开展的"农民工劳务输出指导性常规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初高中毕业回乡年培训"等,具有很强的广泛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牧劳动力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使数以十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进入城市劳务市场,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另一方面,在农牧民职业培训中也上存在一些需要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农牧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务工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的现状依然存在。
主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低,能够初中毕业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农村牧区孩子辍学是经常发生的事。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受教育只有4年;青海农牧区因不能继续升学而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以25000名的速率递增,这些人是农村预备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最有文化的层次。要从整体上提高农牧劳动的素质,仅靠"阳光工程"、"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初高中毕业青年职业培训"等培训工程显然是难承其重的。所有的培训工程及项目,虽有较大的覆盖面,但由于大量培训属于短期,而"阳光工程"这类正规培训名额又有限,培训虽有成效,提高了培训人员的技能素质,但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青海"拉面经济"大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觉办理证照、依法经营的观念,有的甚至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执法管理部门的查处。并且卫生意识普遍也较差,这些都对"拉面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说明在培训中只强调掌握一种技能,忽视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的。因此,如何提高农村综合劳动力整体素质及提高务工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 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低、技能低的状况远未改变。
从调查中统计,目前青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劳务输出涉及的专业和行业,计有餐饮和食品加工类、建筑类、运输仓储类、服务行业类、电工电焊类、电子应用类、农林牧类、汽车农机驾驶修理类、缝纫编织类、民族文化艺术类等共40余种职业。绝大多数劳务输出的农民工在职业阶梯中处于低层职业,就业相对简易但收入也低;虽然短期内可以见到比农业较高的经济效果,但从长远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领域将会日益狭小。这样就会使大部分农民工很难在打工城市永久性立足生存,让培训就业变成临时性谋生手段,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稳定性。
三、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目前"阳光工程"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方法,由省向各州(市、地)县分配培训指标,确定培训专业,规定培训期限及补助金额。这种方法有其简便、快捷、易行的长处,但由于管理部门对农牧区劳动力资源底线及劳务市场走向等信息不十分清楚,致使培训工作出现一些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培训名额指标分配上不够均衡。有的县有能力多培训却分配指标少;有的县农民外出务工积极性不高,其培训就业的只占到培训总数的50%,可分配的培训指标却较高,于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走走过场,难免造成培训经费的浪费现象。
(二)培训专业设置还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有的县反映,藏毯编织专业培训就业工资偏低,学员大多不愿意选这个专业,但不培训又完不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也有的县不太热衷于拉面匠的培训,原因是搞拉面行业难以与化隆、循化县拉面馆竞争,暗自打算减少拉面工培训名额,将补助金用在其他热门专业的培训上,甚至有的地方不具备培训某种专业的能力,也分配了指标。
(三)缺少协调、调整的机制。"阳光工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要求严格,上述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调整,一经实施,势必造成培训资源浪费,从而影响培训人员的就业,但目前尚缺少调整机制和办法,使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四、职业培训基地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整体培训能力不高、不强。
(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基地设施建设薄弱,办学条件差、办学规模小。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办学更复杂、成本更高,但过去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却一直比普通教育少,加上地方财政又十分困难,无法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一些学校反映,时至今日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由青海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认定的几所职业学校,担负着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的职业培训任务,这些学校是省内最具实力的学校,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教学设施较齐备,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不到三分之一,即使这些学校也仍存在专业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用房、生活用房、试验用房不足、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践操作需求的问题。其他学校,尤其是乡镇培训基地更是等而下之。调查中看到,有的县的电焊、摩托车修理等专业学员的实训,只能顶着寒风在空场上进行。打开钳工培训室,除了几台老虎钳,别无它物,徒具培训虚名。
(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有名无实,建设薄弱,功能不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在农村职业培训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目前一直没有正式编制,没有稳定的培训场地,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不能开展正常规范的教学活动、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仅限于因陋就简的初级流动培训,无法开展集中规模的培训,直接影响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素质的提高。
(三)专业教师缺乏。近些年职业学校补充青年专业教师数量很少,现有专业教师年龄偏大、继续培养难,无法适应职业学校随市场需要及时调换专业的要求。而聘请高水平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则又授课费高,难以承受。调查中发现有地方竟用教文化课的老师去教抹灰工种。
五、培训资金使用分散,培训工作经费紧缺。
农民转移培训的经费来源于多种渠道,调查中发现有的"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申请单位,在获得培训经费后,虽然深入农村牧区积极开展了培训工作,确有业绩可查,但所开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青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时间过短,电焊、电工培训七天,缝纫工三天,有的只培训两天,这样短的时间,学员就连初步技能都难以掌握,可在工作总结中反映出来的却是成百上千的培训人数。各地的短期培训也普遍存在类似现象,钱花了,培训实效却不大。
另一方面,各地负责"阳光工程"及各种培训的单位,普遍感到工作经费紧缺,技能鉴定繁琐、费用高,而宣传费、劳务信息费、交通费、通讯费、培训台帐建立费、差旅费等等费用基本无着落,开展工作确有很大困难。
六、对今后"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作实施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放远眼光,严格按国家战略部署行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及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必须培育新型农民"。为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对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当前在农村开展的"阳光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种性质门类的培训工作,必须要从属于"培育新型农民"这一总目标,否则就很可能偏离方向,变成追求数字的"政绩工程"和急功近利的单纯的"打工挣钱"。这个认识不到位,就不能保证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健康发展。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最根本的做法是要尽快在青海农牧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扫除青壮年文盲,只有把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到这个台基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其整体的综合素质。这需要至少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目前的农民职业培训,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讲,重点是侧重于转移劳动力或掌握一些农村实用技术,着眼点是眼前而非长远。既顾眼前更着眼于长远才是根本的抉择。
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看,能够致富并转化为"城市人"的农民工只是少数人。有八成左右的外出打工者游移在"打工者"和"庄稼人"两种角色的变化中间,进则进城打工挣钱,退则回乡务农,土地依然是他们最稳妥的靠山。这种情况在青海乃至在全国必然会长期存在。调查中听到一些地方有"减少农民"的提法,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巨大的综合工程,取决于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化进城及小城镇建设等等、更取决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在思想上应该把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重起来,科学种田也是一条致富之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只能是既掌握科学技术,又热爱家乡的农民,应该警惕有文化的青壮劳动力整体离开农村进城淘金的倾向发生,这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应防止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农民实地又失业的现象发生。
(二)要把职业教育办大办强。要加大投入,尽快在我省培植一批主力中等职业学校。对目前一些基础设施较好、发展势头正旺的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应加大投入力量,进一步扩大完善基础设施、实验设施;提高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吸引一批专业人员从事职业教育;要在第一、二、三产业都能建立起各自的主力学校。对于一些刚起步或不具备较强办学能力或规模过小的地方职业学校,也应使其按"创办优势专业"的方向发展,避免追求"小而全"浪费教育资源的做法;要让"阳光工程"、"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向这些主力学校靠拢,并归入这些学校实施,以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
(三)要建立一种调整、协调机制,及时消除因指令性计划管理带来的不利因素,使培训指标分配、培训期限、补助费用、教学计划内容、技能鉴定程序等更加符合实际,更趋于合理。
(四)集中使用培训资金,力求避免分散使用造成浪费。要把从多种渠道汇聚的资金捆绑在一起进行统筹安排,重点用于中长期职业培训上,力争多培养一些熟练工、高级工。而对"蜻蜓点水"式的培训要进行大力缩减,要"培训一个、成就一个"。调查中了解到农牧民群众并不看好"浅尝辄止"的培训。此外,尤其要杜绝为完成任务而培训的错误做法,反对培训工作中的华而不实作风。
就业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进入劳务市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西宁市大小餐馆当服务员的农村青年,相当多的人未经培训即可上岗,上岗后再由企业培训,到外省劳务输出的也有不少这种情况,均由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所以,"阳光工程"的资金应该用在培养较难掌握工种的熟练工方面,使务工人员真正"身怀一技"。
针对基层缺乏培训工作经费的实际,建议省主管部门要给予适当补贴。
(五)"阳光工程"对农民工培训补助带有较多的福利性,补助得越多越易产生消极的副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自身的生活消费一般并不低,从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加以审视,有一部分人对拿着补助来培训的机遇也并不十分珍惜。因此,整体思路应该调整为以中长期培训为主,但补助费用适当降低一些,用于弥补因延长培训时间而增加的费用。同时要实行"培训人员自己掏一点钱"培训的办法,或者先由培训者自己垫付培训费用。对特殊困难学员则作特殊情况处理,不在培训补助上搞一刀切。
(六)逐渐改变培训模式,试行农民自己办培训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农民培训,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又往往造成人才资金的浪费。根据外地经验,"农民自己办培训,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办法,效果较好。可以先在短期,技术性不太高的职业培训中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