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快青海经济调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给我省民族旅游业特色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我省的民族特色产品的潜力未挖掘,民族特色产品的品牌创立很少,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建议发展民族特色产品,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
一、 培育民族特色产品品牌。根据青海少数民族生活风俗习惯形成的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其民族饮食文化的潜力,展现民族小吃饮食的特色产品,让这些民族小吃饮食特色产品进入西宁饮食业(酒店、茶园等)和农村的农家乐,培育青海自己民族小吃饮食特色产品,培养青海民族小吃特色饮食厨师队伍,逐步向民族特色品牌迈进,使我省的民族小吃特色饮食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变财源之泉。比如,陕西的各种农村小吃上餐桌,具有一定传统的农村风俗。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工艺产品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引导民族艺人向民族特色工艺产品品牌挑战,同时引导他们走股份制合作化的民族特色工艺生产模式,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民族特色工艺产品上档次、上品牌,使青海的民族特色工艺产品走向全国甚至世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产品,树立品牌意识。我省互助酒等产品是知名商标的品牌产品,全国各地有一定知名度,政府要做好知名商标、品牌产品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并做好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工作,使我省的民族特色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促进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二、 发展民族特色产品要因地制宜。民族地区的小吃饮食产品和工艺产品具有特色性,要因地制宜不能违背民族特色产品自然特点和客观规律,按照民族特色产品因地制宜的挖掘潜力,促进销售,扩大民族特色产品的区域。
三、 发展民族特色产品财税政策应适当倾斜。民族特色产品的人工成本高效率低,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需要国家财税政策的大力扶持,建议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民族工艺品加工环节的增值税可减半征收,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给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 大力培养民族技能人才。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要给予特殊财力支持,培养少数民族的技能人才,通过培训,提高文化水平和掌握技能的水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法律、技能高、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的劳动主力军,以提高民族特色产品质量和效率。
五、 政府做好服务工作。发展民族特色产品涉及方方面面,政府应简化办事程序,从法律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经济上给予扶持。同时引导民族特色产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竞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