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市委会信息 参政议政 经济建设 工作研究 学习园地 会员风采 组织发展 青海民建概况

首页---->学习园地---->浅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浅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谨以此文纪念黄炎培先生诞辰130周年

作者:徐志达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今年10月1日,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重温史实,这位被毛泽东同志视为莫逆之交,与之共探“历史周期率”而名留史册的民主战士,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人格光辉,至今令人敬佩和怀念。特别是黄炎培先生一生坚持和努力实践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在历久半个多世纪后,仍具有独特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先行者,秉承“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理念,在实践“大职业教育”理想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本质上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富国强民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早在1912年黄炎培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期间,就致力倡导有利于国计民生、学以致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1913年他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的学术论文,批判封建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流弊,倡导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要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和生活教学等,在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教育冲击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潮,推动了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探索与改革进程。这种教育理念逐渐发展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的雏形。此后,黄炎培先后两次赴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等国进行教育考察。在考察过程中,黄炎培强烈感受到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繁荣的重要作用,并深刻认识到:“一切教育须具有实用价值”、“提倡爱国主义的根本在职业教育”,由此萌发和孕育了中国大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着重从解决中国的国计民生入手,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求国家复兴于教育,健高尚灵魂于职教,努力摆脱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进而促进中国社会改造和国民综合素质提高,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这一思想实践的过程,表现在三个基本层面上,一是从民间事业着手,二是从教育事业着手,三是从职业教育着手。而其核心,就是在职业教育中树人,铸造和陶冶民族的灵魂,把新一代年轻人培养成掌握知识与技能,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现代人。

  尽管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发端于旧中国的历史背景,在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代,很难实现其个人理想,但是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他始终以民族复兴为已任,以“教育救国”为理念,在困境和磨难中坚持不懈推进职业教育,这种思想境界和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当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但各种思潮和不良风气正在涌现,职业教育界也出现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浮夸不实等苗头,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精神才像一面镜子,一股清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盏明灯,借着它的光辉,可以把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找回来,正本清源,使职业教育真正还原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平台,真正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动力。

  二、黄炎培先生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引入职业教育理念之中,提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职业教育目的,旨在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点明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宗旨,揭示了职业教育为国家树人的本质。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人。黄炎培1917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又创办上海中华职业教育学校和《教育与职业》杂志。自此一生倡导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他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结为三点: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塑造人的灵魂。他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写道:职业学校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呢?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培养具有与时俱进、思想开放,融入社会的现代人意识,培养现代人的灵魂。这一点深刻反映出黄炎培教育思想顺应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民族发展的轨迹,致力于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崭新特征。

  同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内涵并不是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针对取得某种社会职业资格的教育,是对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和知识、能力、技术、技能和技巧,以及从事特殊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职业素质,实际上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新人的代名词。

  目前,尽管职业教育办学方兴未艾,但普遍存在技能学习、轻道德培养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难选到特别优秀的人才进入职教领域;二是职业学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三是产业界吸收技术人才也有重才轻德现象。长此以往,对个体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都是不利的。我们应该牢记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角度上来,着力培养有道德、有技能、有文化的劳动者,以提高全民族的职业素质为宗旨,这才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三、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倡导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注重实用,注重职业和岗位需求,注重社会的总体需要,即社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应该着重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黄炎培创办职业教育,彻底摈弃传统的重书本、轻实用的倾向。他在解释何为职业教育时说:“若以狭义而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为限。”“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知能,而且还需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他即创设了产教结合、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学校先后办了铁工科、木工科、珐琅科等,每科附设工厂。教师以外,请熟手工匠,教学生做工;学生以外,添招艺徒,称乙种学生,白天做工,晚上读书。每个工厂都是一面给学生和艺徒工作,一面将产品出卖。学校的灵活实用的教学模式,使“产”与“教”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尽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突飞猛进,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没有完全达到黄炎培先生所提出的要求。学校的教材内容落后于社会需求,教学手段单一,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用性知识和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职业学校对社会形势变化反应迟钝,“校”“企”脱节。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温职教前辈的教育理想和做法,取其精华,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使职业教育发展真正适应于社会和行业的广泛需求。

  四、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理论,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必须面向大众,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平台,这种理念,是职业教育精神的升华,必须不断坚持和发扬光大。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必须走进社会,以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等方式,完成在封闭性校园中所不可能完成的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同时他还认为,仅靠教育界很难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全社会一起来办的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这一观点构成了他的思想理论的又一至为重要的支撑点,其意旨宏远博大,耐人寻味。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仅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向农村拓展。按照大职业教育的理想,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在昆山、镇江、上海等地开办了农村改进实验区,创办了《生活》周刊,通过农村社会调查,设立农民补习学校、民众夜校、家庭妇女识字班等开展农民的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文娱活动,为旧中国农村的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必须认识到,黄炎培的“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是职业教育精神的一种升华,既符合传统教育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又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众所周知,现代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等,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有专门的国民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机制(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机制),职业教育已成为这些国家工业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我国正在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成为世界工厂,更加要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平民化问题,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

  回顾黄炎培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史实,领悟他的“大职业教育”理念,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的职业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办好职业教育一定要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现状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在办学模式上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要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方面,要注意与劳动人事制度相配合;在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中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形成终身教育机制。这些做法,都能在黄炎培“大职业教育”理念中获得启迪和借鉴,也正是黄炎培 “ 大职业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斯人已去,精神永存,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和高尚人格光辉,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宝藏,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并发扬光大。(作者系民建广东省委专职副主委,广东省人大常委,惠州市政协副主席)

2008-11-03


 
通讯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民建青海省委 邮编:810008 传真:6306846 电子邮箱:qhmj_xcb@126.com
Copyright 2007-2010 民建青海省委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 05000698号